當前位置:首頁 > 中原文化 > 歷史沿革
蘇州的會館,始于明末清初,由僑寓蘇州的官紳及外省商賈集資興建,旨在聯絡鄉誼,最能體現華人的鄉土觀念。武安會館,是光緒十二年由河南綢緞商人創建。現雖也成為民居,高墻大戶氣勢尤在,頭門右下方 “河南武安”四字依稀可辨。進得門去,只見兩頭本該威風凜凜屹立于門前的石獅子跌翻在地,明朗軒闊的花廳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了。
會館的主體建筑,供奉護國忠義大帝關羽的正殿只剩下個外殼,僅存幾扇鏤花的木門蔭窗尚現當初的風采。戲臺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,前后臺已被拆除,從戲臺及兩側廊腰搭建出密密層層的房子,滿足著不斷增長的住戶需要。臺頂高啄的檐牙,擠挨在四周簡陋的棚頂之間,宛若一位風鬢霧鬟、垂首蹙眉的遲暮美人。滄海桑田,造化弄物。若戲臺有靈,憶及盛時:歌臺暖響,春光融融之景;一曲神揚,慰藉鄉愁之情,是否也會如我們一般悵然不已呢?走出會館,館內一棵大石榴樹冒出墻頭來,紅艷艷的果實,襯著灰藍的天,更增添了幾分凄清。
武安會館是由河南武安(今屬河北省)旅蘇綢緞業的商人于清末集資創建,它也是現存中最小的一座,據說只有100多平方米;也是最衰落的一座,混雜在周圍的民居中,要不是政府立的保護建筑的石碑就基本識別不出來了。整個大門門頭早已不見了蹤影,也很難看出與之前徽商、晉商會館可比之處,可見當時武安商人在整個蘇州商界的地位。右側的門頭上還依稀可以看見“夕陽”的刻子,倒是符合這個會館現在的命運。門前堆著幾排瓦片,希望是政府在修建吧。
彰德府武安縣商人在開封經營綢布業者為數不少,其綢緞多販自蘇州。武安商人在蘇州建有會館,光緒十五年《武安會館碑記》記言:“我豫武安之業錦綺紈觳者,置邸大梁,賈貿滯鬻于蘇,蓋有年矣。顧未有館舍,光緒十二年春閻君步錦等謀于眾”,集資營建,至十五年落成。①除江浙綢緞之外,武安商人還經營山綢業。《武安縣志》記載:“山綢一名取絲綢,多在開封營業。魯山、密縣之取絲綢,南陽、鎮平之八絲綢,俱派專人采辦,運汴銷售。”清末該縣商人在開封設有德慶恒、德慶成、德慶豐、德茂恒四大字號;在眾多商號中“綢布以開封賈三合”歷史最久,并在鄭州、衛輝均設有分號。②清末,武安商人在開封也興建了自己的會館。③
彰德府武安縣商人在開封經營綢布業者為數不少,其綢緞多販自蘇州。武安商人在蘇州建有會館,光緒十五年《武安會館碑記》記言:“我豫武安之業錦綺紈觳者,置邸大梁,賈貿滯鬻于蘇,蓋有年矣。顧未有館舍,光緒十二年春閻君步錦等謀于眾”,集資營建,至十五年落成。①除江浙綢緞之外,武安商人還經營山綢業。《武安縣志》記載:“山綢一名取絲綢,多在開封營業。魯山、密縣之取絲綢,南陽、鎮平之八絲綢,俱派專人采辦,運汴銷售。”清末該縣商人在開封設有德慶恒、德慶成、德慶豐、德茂恒四大字號;在眾多商號中“綢布以開封賈三合”歷史最久,并在鄭州、衛輝均設有分號。②清末,武安商人在開封也興建了自己的會館。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