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中原文化 > 在蘇歷史名流
白居易(772年~846年),漢族,字樂天,晚年又號香山居士,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。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,他的詩歌題材廣泛,形式多樣,語言平易通俗,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。官至翰林學士、左贊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長慶集》傳世,代表詩作有《長恨歌》、《賣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于洛陽市郊。白園(白居易墓)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。
唐敬宗寶歷元年(825),白居易為了在政治上有所作為,主動要求出任蘇州刺史。這次到蘇州,他更想勤政愛民,以報效朝廷。
為了處理煩瑣的郡務,白居易常常是“清旦方堆案,黃昏始退公。可憐朝暮景,消在兩衙中。”甚至于“經旬不飲酒,逾月未聞歌。豈是風情少?其如塵事多。”要知道,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飲酒與音樂,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,這一切的消遣都讓位于政事了。
和在杭州刺史任上疏浚西湖類似,白居易到蘇州后也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德政,這就是疏通閶門至虎丘的河道,整修七里山塘。
虎丘,在當時已是吳中名勝,聲聞江左。白居易一年去很多次。每去一次,都要坐船,再下船從田間縱橫的田埂上步行上山,倍感勞頓,他于是發動民工,清淤排澇,使河道暢通,從閶門始,長七里,直達虎丘山下,并利用河中挖起的泥土,順勢拓展河堤,壘石加固,又在堤岸栽柳種竹,不僅解除了洪澇之憂,也可供車馬往來驅馳。如此一來,無論從水路還是從陸路,去虎丘都是一件易事和樂事。
后來明清的七里山塘,會館林立,牌坊處處,歌樓隱隱,河中花船來來往往,笙歌曼舞,繁華美麗,早已與虎丘合為一體,并哺育出了兩岸燦爛的文明,為蘇州這座文化古城制造了一個大手筆。白居易這一政績,真是利在當時,功在千秋。
聽說,蘇州市還在蘇州老閶門山塘街口建了一座白居易紀念苑,廳堂里陳列了白居易在蘇州的史料,其中還有一件高達1 60厘米、寬264厘米的《白居易為民修山塘》大型漆畫插屏,也放置在廳中。作品反映了白居易在唐代出任蘇州刺史時,發起并修筑了閶門通往虎丘山的‘七里山塘”水陸街河的場景。
白居易在蘇州任上一年,雖然為時雖短,但由于他以民為本,以人為本,政省刑寬,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、休養生息的實惠,而深受州民的愛戴。所以當他兩袖清風地經水路離開蘇州時,勤勞淳樸的蘇州人民,夾岸相送,呈現出“一時臨水拜,十里隨舟行。餞筵猶未收,征棹不可停”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。這種融洽的吏民關系,在封建專制時代是并不多見的。
自然,白居易對蘇州有著濃得化不開的喜歡,有美詩為證:
“美酒一杯春竹葉,吳娃雙舞醉芙蓉。早晚復相逢?”
又在《憶舊游》詩中云:
“江南舊游凡幾處,就中最憶吳江隈。
長洲苑綠柳萬樹,齊云樓春酒一杯。
閶門曉嚴旗鼓出,皋橋夕鬧船舫回。
六七年前狂爛漫,三千里外思徘徊。”
“綠浪東西南北水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
處處樓前飄管吹,家家門外泊舟航。”